工作流結果自動轉換為 Obsidian 筆記(透過 Google Drive 同步)
Workflow Results to Markdown Notes in Your Obsidian Vault, via Google Drive
自動將任意 n8n 工作流的執行結果轉換為 Markdown 筆記,利用 AI 按照 Zettlekasten 方法論提取知識點,透過 Google Drive 即時同步到 Obsidian 知識庫,支援附件處理和詮釋資料自動產生。
工作流概述
本工作流模板名為「Workflow Results to Markdown Notes in Your Obsidian Vault, via Google Drive」,是一套自動化知識管理系統。它能將任何 n8n 工作流的執行結果自動轉換為 Markdown 筆記,並透過 Google Drive 即時同步至 Obsidian 知識庫中。
該工作流採用 Zettlekasten(卡片盒筆記法)方法論,利用 AI 代理自動提取關鍵洞察、生成結構化筆記內容與元數據,實現從原始資料到知識沉澱的全自動流程。
核心功能
1. 自動化知識捕獲
- 接收來自任意 n8n 工作流的執行結果
- 支援純文字資料與二進位附件(如圖片、文件等)
- 自動判斷輸入類型並採取相應處理策略
2. AI 驅動的筆記生成
- 使用 OpenAI 語言模型分析原始資料
- 依照 Zettlekasten 原則提取核心概念
- 自動生成標題、正文內容、標籤與引用
- 建立符合 Obsidian 規範的 YAML Frontmatter
3. 無縫整合 Obsidian
- 透過 Google Drive 作為中介儲存
- 利用符號連結(Symlink)實現即時同步
- 筆記與附件立即出現在 Obsidian 知識庫中
工作流架構
節點組成(共13個節點)
觸發器節點
- Receive results from any workflow (Execute Workflow Trigger)
- 作為工作流的入口點
- 接收其他工作流傳遞的資料
條件判斷節點
- If the input has binary attachment (IF 節點)
- 檢測輸入資料是否包含二進位附件
- 條件:判斷
$json["binary"]是否存在
AI 處理節點(可選智慧路徑)
Write Zettlekasten note from input1 (AI Agent)
- 核心 AI 代理,負責從 JSON 資料中提取知識點
- 系統提示詞遵循 Zettlekasten 方法論
- 輸出結構化的筆記內容(標題、正文、標籤、引用)
Structured Output Parser
- 定義 AI 輸出的 JSON Schema
- 確保生成內容格式一致
OpenAI Chat Model
- 為 Zettlekasten 筆記生成提供語言模型能力
Write YAML Frontmatter (AI Agent)
- 專門生成 Obsidian 筆記的 YAML 元數據
- 包含標題、日期、標籤、別名、狀態、來源等欄位
Structured Output Parser1
- 定義 YAML frontmatter 的輸出結構
OpenAI Chat Model1
- 為 YAML frontmatter 生成提供語言模型能力
資料處理節點
- Restructure JSON (Set 節點)
- 重組 AI 生成的資料結構
- 提取並映射:title、content、frontmatter、references
儲存節點
Save Markdown file (Google Drive)
- 將筆記儲存為 .md 檔案至指定 Google Drive 資料夾
- 檔名:
{{ $json.title }}.md - 內容格式:YAML frontmatter + Markdown 正文
Save attachment (Google Drive)
- 單獨儲存二進位附件(圖片、文件等)
- 與主筆記儲存在同一資料夾
說明節點(4 個 Sticky Note)
- 提供詳細的設定說明與使用指南
- 涵蓋 Google Drive 設定、Symlink 建立、AI 代理使用等
資料流向
主流程(標準路徑)
觸發器 → 儲存 Markdown 檔案
直接將接收到的 JSON 資料(需包含 title、content、frontmatter 欄位)儲存為筆記。
智慧處理路徑(AI 增強)
觸發器 → AI 筆記生成 → AI 元數據生成 → 資料重組 → 儲存檔案
透過兩個 AI 代理分別處理筆記內容與元數據,適合處理非結構化或原始資料。
附件處理分支
觸發器 → 條件判斷 → 儲存附件
偵測到二進位資料時,獨立儲存附件檔案。
技術特點
1. Zettlekasten 方法論
工作流內建的 AI 提示詞嚴格遵循卡片盒筆記法原則:
- 原子化筆記:每則筆記包含單一、清晰的核心概念
- 獨立性:筆記內容完整,可獨立理解
- 連結性:識別潛在的知識關聯
- 精簡性:使用精確、簡潔的語言
2. 結構化輸出
使用 Structured Output Parser 確保:
- AI 生成內容格式一致
- 易於後續處理與儲存
- 符合 Obsidian 規範
3. 彈性的工作模式
支援兩種使用方式:
- 直接模式:資料已結構化,直接儲存
- AI 模式:原始資料需經 AI 提取與組織
4. 即時同步機制
- Google Drive Desktop 與 Obsidian Vault 透過 Symlink 連接
- 檔案變更即時反映於 Obsidian 中
- 支援跨裝置存取與編輯
設定要點
Google Drive 設定
- 建立專用資料夾(範例中為 "clippings-attachments")
- 啟用 Google Drive Desktop 同步
- 在工作流中設定資料夾 ID 與權限
Obsidian 整合
- 在 Obsidian Vault 中建立目標資料夾
- 建立 Symlink 連結 Google Drive 資料夾與 Obsidian 資料夾
- Windows 指令範例:
mklink /D "C:\Users\YourName\Vault\Notes" "C:\Users\YourName\Google Drive\clippings-attachments"
OpenAI API
- 需設定 OpenAI API 憑證
- 工作流使用兩個獨立的 Chat Model 實體
- 可依需求調整模型參數(temperature、max_tokens 等)
使用情境
1. 知識管理
- 自動將網頁剪藏、文章摘要轉換為筆記
- 從研究資料中提取關鍵洞察
- 建立個人知識庫的自動化入口
2. 內容處理
- 處理播客逐字稿、影片字幕
- 整理會議記錄與討論重點
- 從長文本中提煉精華
3. 工作流整合
- 作為其他自動化工作流的輸出端點
- 將資料分析結果歸檔
- 記錄自動化任務的執行日誌
優勢與價值
自動化程度高
- 無需手動整理筆記
- 從資料到知識的全流程自動化
- 降低知識管理的摩擦成本
AI 增強處理
- 智慧提取核心概念
- 自動生成元數據
- 確保筆記品質與一致性
生態系統整合
- 充分運用 Obsidian 強大的知識管理能力
- Google Drive 提供雲端儲存與同步
- n8n 串接各類資料來源與服務
方法論指導
- 內建 Zettlekasten 最佳實務
- 培養良好的知識管理習慣
- 建構可持續發展的個人知識系統
擴充可能性
- 多源整合:連接 RSS、郵件、Webhook 等多種資料來源
- 自訂處理:調整 AI 提示詞以適應不同筆記風格
- 批次處理:處理大量歷史資料的知識化轉換
- 協作共享:透過 Google Drive 實現團隊知識庫協作
- 多語言支援:利用 AI 的多語言能力處理國際內容